首页
关于我们
主营业务
市值管理
合作伙伴
融客资讯
联系我们
团队与服务
实例与解读
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股东
首页
>
团队与服务
量检市值管理第354期(融客市值管理434期)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中华老字号”海天成为了众矢之的,公司被卷入“双标”旋涡,接连的声明不仅没能帮助海天味业走出舆论风暴,反而是“越说越错”,适得其反。
事件梳理
事情的起因在于九月初辛吉飞发布的抖音视频,揭秘了国内勾兑酱油如何生产的,尽管并未说明是否涉及海天酱油,但依然引发了广大网友联想。随后出现了一些针对海天酱油添加剂的讨论,有爆料称国外售卖的海天酱油配料表上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天然原料,而中国售卖的除了天然原料外还有较多添加剂。网友纷纷质疑海天“双标”,围绕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愈演愈烈,将海天推上了风口浪尖。
质疑声中,海天味业9月30日发布声明称,所有产品均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可随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和检查,所使用添加剂符合法律规定。声明最后还称将追究“恶意造谣中伤”者的法律责任。然而消费者并不买账,其对“双标”问题避而不谈且强硬的态度更加点燃了公众的怒火。次日,“海天味业回应酱油添加剂争议”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见一次声明收效甚微,10月4日,海天再次公告称,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各国食品制造,国内外产品内控标准一致,不存在“双标”。尽管这次否认了大家关注的“双标”问题,但对国内外产品配料表不同的问题并未直接回应,态度依旧强硬。
不仅是海天忙着澄清,其参与的中国调味品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也分别在10月5日、10月6日发布声明。然而海天“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嫌疑成为了新一轮争论焦点,话题“海天味业参与起草酱油行业现行标准”再次登上微博热搜。
9日下午,事件再有新进展。海天发表第三次声明,称其产品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其中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内的产品线种类更为丰富,公司坦诚接受市场和消费者的监督。这次直面问题、态度明显诚恳的澄清稍稍平息了此次添加剂风波,然而资本市场并不买账,节后首个交易日迎来“开门黑”,股价逼近跌停,单日市值蒸发358亿元。
这一事件的影响还在持续,海天味业要为自己的“灾难级”公关买单,付出的不仅是股价和市值的持续走低,更有可能是多年积攒的口碑与市场。
溢价协同 热度不再,跌势难止
下面我们就从溢价协同的角度聚焦近期深陷舆论漩涡的海天味业,对企业进行一次初步“体检”。在小程序首页输入公司代码/首字母/证券简称,进入海天味业的公司界面,可以看到海天味业截至2022年2季度的数据情况。
通过【融客Online】小程序对海天味业打分初步发现,最近一个季度的评级为A。公司健康水平较好。截至2022年2季度,公司上市8年以来,内在价值和市值均实现累计上涨,市值变动很好地反映了内在价值变动。
溢价协同值:截至2022年2季度,海天味业长期溢价协同值为1.56,短期值为0.21。作为调味品行业龙头及“酱油一哥”,海天味业上市八年来能够持续享受市场给予的合理溢价,且长期溢价协同水平一路攀升,2020年4季度达到2.11的高点。伴随着近年来业绩增长难、市场信任度下滑等问题,海天味业在资本市场的热度大减,“酱油茅”黯然失色,溢价协同水平也出现大幅回落。
行业偏离:截至2022年2季度,海天味业的行业偏离值为0.48,公司上市以来长期溢价协同表现始优于行业水平。相较于同行,海天味业凭借在行业中的绝对地位,依然对资金有较强的吸引力。
价值端方面:海天味业的价值变动和价值波动分别为4星和3星,公司内在价值在经历了上市之初的波动后走上了企稳回升的轨道,内在价值实现了长期累计增长。好景不长,公司2021年以来陷入经营失速的局面,内在价值增长陷入瓶颈。
市值端方面:海天味业市值变动和市值波动分别为5星和4星,自上市起,公司市值就呈高增长状态,长期趋势明显好于其内在价值。然而2021年同样成为了公司市值增长的转折点,放缓的业绩无法匹配过高的估值,市值相应的从高点坠落。
对标比较:提及酱油,除了海天,中炬高新旗下的厨邦酱油也为大家熟知,两个品牌也往往在货架上结伴出现。如果说海天味业是酱油界的“茅台”,那中炬高新完全配得上“五粮液”的称号。尽管均以卖酱油为生,但两家公司的产品定位有所不同,海天以大众消费市场为主,而中炬高新则面向高端市场。
我们将海天味业与中炬高新进行比较,尽管体量相差甚远,但两家公司评级和溢价协同表现相近。与过去被资本爆炒、市值虚高的海天相比,中炬高新的市值表现更加沉稳,且内在价值长期增长更加稳健。由此可见,尽管海天味业在市值、营收以及战略布局等方面仍然有着不小的优势,但在老对手的步步紧逼之下,公司未来运营发展,无论价值端还是市值端,都面临着很大挑战。
市值端:“酱油茅”跌落神坛
调味品行业作为典型的刚需性、弱周期行业,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业绩增长较为稳定,市场给予了较高估值。从图中可以看出,调味发酵品Ⅲ行业指数大幅领先上证指数,作为行业龙头,海天味业的市值表现则更胜一步。
从过往市值表现来看,海天味业从2017年5月正式跨过1000亿门槛,并仅用2年时间跃升至3000亿,超越地产第一股万科,“一瓶酱油碾压房地产”引发热议。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此后的海天味业更加节节攀升,特别是新冠疫情对餐饮业形成严重冲击的背景下,海天味业依靠其多元销售渠道促成业绩逆势增长,更加俘获了资本芳心。2020年9月,市值首超6000亿,力压中石化、万科、恒瑞医药等一众石油、房地产、医药龙头,一度逼近7000亿元关头。
一时风光无量之际,其高达百倍的市盈率也引发了泡沫质疑,随着业绩脚步放缓,基本面难以支持如此高估值,股价也开始了漫长而持续的回调。今天的海天味业早已失去当年疯狂的势头,市值较最高点蒸发3000多亿元。
然而海天味业的烦恼不止业绩瓶颈,一场“双标风波”更是体现出公司在危机公关上的不足。正所谓“树大招风”,公司在舆论面前未能及时有效回应公众关切,未能纠正可能出现的市场误读,反而在面对质疑的时候与消费者“较劲”,舆论自然会愈演愈烈,质疑声也会越来越多,最终牺牲的是产品口碑,浇灭的是资金热情。节后4个交易日,海天味业股价已累计下跌超13%,公司市值缩水521亿元。
总之,上市公司的危机公关和舆情回应也是市值管理的重要部分,有利于维护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认知和信息的对称,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透明度、减少市场误读,使投资者更加了解企业,被动事件里主动的市值管理依然大有可为。
价值端:业绩失速,争议不断
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的调味品生产企业,历史悠久,是商务部公布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之一,产品涵盖了酱油、蚝油、醋、调味酱、鸡精、味精、油类、小调味品等八大系列200多个规格和品种,公司调味品的产销量及收入连续多年名列行业第一。2014年2月11日,海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
尽管坐拥绝对的市场份额,但海天的经营形势仍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恶化。2017年以来,公司营收和利润增速开始放缓,2021年更是大幅降至个位数。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仅同比增长1.21%,一季度甚至录得负增长,创下了同期最差增长水平。
事实上,调味品市场早已风云突变。一方面,近年来调味品行业整体的增速放缓。以酱油行业为例,我国酱油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逐年降低,从1011.9万吨一路下滑至2021年的788.15万吨。与此同时,人均酱油需求量也从2015年的7.28千克降至2020年的4.86千克,市场逐步转为了存量竞争。2021年,海天的酱油销量增速仅为8.44%,作为海天味业的核心业务,酱油产品占到公司收入的近6成,对整体业绩的影响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调味品行业的诸多企业,如千禾味业、中炬高新、李锦记等都在变着法地争夺市场份额,通过扩充产品线,丰富产品层次来抢占市场,其中零添加酱油等高端产品成为了众多厂商的重要发力点,而这正是过去海天欠缺的。
当然,海天也并没有坐以待毙,除了继续发力酱油和蚝油,公司也积极打造上下游兼容生态圈,拓展新品类,陆续进军腐乳、醋、芝麻油等领域,试图打开新的突破口。
除了业绩困境,近两年海天味业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企业的快速发展遗留下大量经营问题,其中食品安全问题尤为严重。在黑猫投诉上,针对海天酱油生蛆问题的投诉达113条,最近30天,共有关于海天酱油的5条投诉,大多为产品生蛆等质量问题。
今年八月,就在台湾问题敏感之际,其员工发表不当言论,且海天味业未能在事发后及时作出回应,引发网友众怒,最终公司官方社交账号被实施禁言处罚。海天味业一边屡踩消费者底线,一边投入巨额广告营销费用,让人看不到企业用心留住消费者的诚意。
总结:酱老大有什么可“傲慢”的?
截至2022年2季度,海天味业评级为A,公司健康水平优良。截至2022年2季度,公司上市以来内在价值和市值双双累计上涨,且两者的匹配程度较好。
从市值来看,海天味业及所属行业受到市场给予的较高估值,创造了“一瓶酱油碾压房地产”的神话。然而繁荣的泡沫随着业绩脚步放缓被轻易击破,如今的海天味业风光不再, “双标风波”再给企业的市值增长蒙上阴影。
从内在价值来看,市场见顶限制了海天业务发展,激烈的行业竞争压力下公司积极求变,试图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然而在转型的同时,公司暴露出食品安全和运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曾经的 “国民产品”陷入了 “信任危机”。
透过海天酱油“双标门”风波,海天味业的一套“昏招”时刻提醒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上市公司要以做好产品为己任,培养消费者信心;还要做好危机公关、舆情回应等市值管理工作,回应投资者关切,牢牢把握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