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值事件与数据点评
资本市场不缺故事,也有不少“黑天鹅”事件。越看越像的豪赌事件,却让参与者惊心动魄,又痛悔不已。我们把2011年快年底的重庆啤酒事件与2013年的11月刚发生的昌九生化最终没有被赣州稀土借壳成功的事件,放在了一起。因为它们有相同之处,值得大家探讨总结,更是交流什么是标准化的市值管理,以及市值管理应该着力何处的好案例。
11月4日,随着002240威华股份的公司公告的发布,2013年度最离奇的事发生了,本以为借壳600228昌九生化的公司的赣州稀土,却远嫁广东的威华股份,让之前就蜂涌布局昌九生化,甚至融资买入者,措手不及。毕竟昌九生化与赣州稀土是同一实际控制人——江西省赣州市国资委,似乎更符合相互间购买资产,借壳重组的逻辑。
但是威股份在11月4日的公告中说:2013年10月30日,本公司与赣稀集团签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本公司拟以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向赣稀集团购买其持有的赣州稀土100%股权。对昌九生化而言,这家曾经市值最高时接近百亿元的壳公司之王,如今的自述:由于公司近年来经营情况处于亏损状态,股票内在价值的相对估值采用市净率法,股票内在价值是1.374元/股。以目前13.89元的股价,应该还有巨大的下行空间。
仔细研读威华股份与昌九生化之前的公司公告,前者一直有连续的公告,且与4.15日后停牌,只是不清楚重大事项的确切内容,而后者仅仅是传说,同一地域,同一实际控制人,让市场猜测与疯狂罢了。对现在的结局,我们用我们解读市值管理的观点与方法来看,对于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简称赣州稀土)借壳昌九生化的传闻,在昌九生化股价今年以来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种传闻就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了,因为赣州稀土不可能装进一个上百亿元市值的壳中,对于资本运作来讲,那就太亏了。但是市场更相信自己编的神话,就像2011年12月的重庆啤酒,现在看十分清楚,一家啤酒生产企业,拿出不到10%的资产占比现金,组建公司研制乙肝疫苗,这种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却被资本市场用了十几年,在停牌公告前,更有无数机构,用信托方式集中资金放大杠杆,在最高位豪赌,结果似同安慰剂的公告结果,使得重庆啤酒的投资者遭遇13个跌停。但是资本市场是健忘的,包括它的参与者。
威华股份牵手赣州稀土重组的喜讯,却似一记重拳砸向昌九生化的投资者。曾经与赣州稀土热恋多年的昌九生化,因赣州稀土的移情,股价上演跳楼秀,截至13日,连封7个一字无量跌停板,跌幅高达52%。由于昌九生化还是融资融券标的股,其11月1日的融资余额高达3.13亿元,连续无量跌停令其中利用融资杠杆放大买入者无路可逃,不少投资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融资盘爆仓,财富瞬间化为乌有。这一幕与两年前的重庆啤酒何其相像?!
这一鸡变鸭的事件,用我们解读市值与市值管理的角度与方法看,至少有两个要总结。第一,期望市值的增长甚至是爆发式的增长,是资本市场的偏好,也是投资者的渴望,在IPO暂停的情况下,自然并购重组、借壳上市,受到追捧,但是什么是确定性?既要理性分析,更要确切信息,就是不能建立在越看越像的传言上,更不能放大杠杆去豪赌。第二,作为上市公司,在处理投资者关系方面,要及时慎重,昌九生化与重庆啤酒,如果已经知道公司的实际情况与市场传闻不一,就不应无意地去放任市场传闻愈演愈烈,至少说明公司在投资者关系维护类的市值管理方面,做得很不到位。毕竟大大地伤害了投资者,要弥补回投资者长期认同公司发展的情结,就不可能了。市值管理是所有上市公司的长期任务,不是什么瞬间荣辱,市值管理是白天的事,不是晚上的梦。
二、市值管理见述与活动
我们编著的《市值管理方略》一书,最核心的可以概括为:一个平衡体系,两个公式,九个方面。我们会将这些核心内容,陆续展开。现在现将书的副标题及其封面文字内容以及书的内容提要刊录如下。
副标题:激活需求、创造价值。封面文字内容:我们在本书的最前面,制作了一张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的上证指数月K线图,透过这张图,可以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轨迹。图标显示,2005年之后,股票交易数量激增,股票价格振幅加剧,交易制度与交易工具不断推出,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与机构投资者、普通投资者与市场套利者、市场监管者与研究者等力量参与其中。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演绎了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但铅华洗尽之后,最后归结为资本市场市值的不断增加又经常剧烈地变化,市值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耀眼的名词,成为衡量上市公司实力和股东财富的最新标杆。
《市值管理方略》的内容提要是:本书介绍全流通背景下的市值管理的策略与方法,旨在告诉读者市值管理要追求的状态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供实际运用。全书分三篇,共15章。基础篇4章,围绕市值管理的概念探讨了一些理论问题,并提出了新的市值管理的概念。实务篇9章,围绕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股东两大需求主体,紧扣不同需求主体的不同需求,全面解析了市值管理的解决方案。探索篇2章,围绕市值管理常态化,借鉴了国外的经典案例,探讨了市值管理的标准流程,预测了未来发展方向。本书首次将市值管理的需求主体划分为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股东,由此提出了市值管理平衡体系,并用新鲜的案例加以解读。兼具了理论性、实务性和可读性。本书可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上市公司大市值股东的决策者、各类金融机构相关业务人员、市场监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士、大专院校财经类学生以及对市值管理感兴趣的人士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