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日债违约打破刚性兑付
3月4日晚,*ST超日发布公告,宣布“11超日债”违约,作为中国债市的第一个违约案例被载入了金融史。
“11超日债”违约首次打破了债券产品的刚性兑付。然而,这件事所引发的风暴远超过事件本身。
“11 超日债”违约事件的发生对资本市场有三大挑战。首先,挑战了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其次,挑战了整个债券中介承销体系;最后,挑战了股票加债券审核体系。
2012年3月7日,“11超日债”发行。由于“11超日债”信用评级为AA,票面利率高达8.98%,因此,被很多散户投资者抢购。
其次,作为超日太阳的保荐人以及“11 超日债”承销商,中信建投也有一定的责任。中信建投有责任对债券进行存续期管理(5年存续期)。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等中介机构也有义务对其IPO募集资金、债券募集资金的投向、使用进行核查,并及时跟踪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一旦有与预期不同的先兆,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向债民告知。
*ST超日的停牌,以及“11 超日债”违约事件,也令监管层脸上蒙灰。超日太阳的IPO发行上市,以及后来11亿“11超日债”的发行,都是经过证监会审核批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管层也难辞其咎。
审核本身审的是过去,审的是信息披露是否充分、真实,准确。而企业的偿付能力则取决于其未来的经营情况、现金流以及利润情况。
企业债与上市公司债券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立足于个人,而前者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机构有风险辨识能力,且违约多通过法律等手段解决,个人则不具备上述能力。
用我们解读市值与市值管理的角度和方法看,超日债的违约给投资者带来了直接的损失,也给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成为打破中国证券债券市场零风险、零负债第一枪,或许也为金融债券机制改革反思做了贡献。
简单统计一下历次“两会”前20个交易日以及15个交易日的行情可以看出,距离“两会”召开越近,大盘表现越差。在会议期间,大盘表现也不好。最近3年会中及会后大概率下跌,说明“两会”对市场整体趋势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会前。
3月份的“两会”将对去年提出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宏伟改革做出进一步的部署,也会引发市场许多题材与热点,比如近期逐渐启动的环保、养老和国企改革主题。但目前在经济没有明显进入上升周期之前,疯狂炒作题材、新兴产业个股,创业板指数本轮涨幅近27%,所以,综合历史“两会”行情统计,并结合本次情况,可以预计市场指数主涨段已经过去,市场仍有余波,但进入3月后恐继续上升动力已经不足。
投资要紧跟政策的走向,选择那些既符合经济转型方向,同时估值还不太高的投资机会,比如盘子适中或较小的消费、医药和一些没有被市场充分挖掘的新兴产业,或者是经济体系中部分细分领域的复苏的机会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今年的国企改革大戏,“两会”即将召开,中石化改革、银行“触网”等是三中全会以来见到的一些实质性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决定,“混合所有制”概念股逐渐有望逐渐成为热点。国企改革概念的前提是低估值,像石化业的开放不会在估值很低的情况下出售股权的,这有利于估值的提升,也是短线炒作的主要逻辑。
用我们解读市值与市值管理的角度和方法看,“两会”行情只是一个特殊时段,“两会”要解决的是宏观大政,一般不会改变行情的基本趋势(除非有较大的政策改变,比如货币政策松动)。但“两会”会给市场注入新的题材。过了这段时间,行情会延续此前,继续游资推动下的新经济,新产业背景下的小盘成长,和低价题材基础上的经济转型、升级、并购、重组炒作主线。
这期是我们《市值管理方略》一书第一轮介绍的最后一章,即“市值管理专业流程及趋势展望”。在前面16期的介绍中,我们一直结合《市值管理方略》一书出版以来的市场发展与变化,并将最新的观点与数据分析与大家分享。这一期也将延续这种风格。
我们知道,自从《市值管理方略》一书出版以来,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市场对市值管理的认同度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本来仅仅是在理念上认同市值管理,而在具体的做法上很是脱节的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也开始了非常高调的资产重组等实践,实际上就是市值管理实践。以地区论是以上海与广东的国资改革为最亮点,大家都表明要从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因为这个资本是随着市场波动的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与资产,所以本质上国资主管机关就是要从企业管理转变为市值管理。
我们在《市值管理方略》一书中指出,市值管理的专业流程是对市值管理实践中各个流程的规律性的提炼与总结,剔除市值管理的随意性,探寻总结与坚持市值管理的规律性,是搞好市值管理必须做的基础工作。一个标准的市值管理流程,应该涵盖4个流程,其中全面的需求分析是基础,综合的方案设计是前提,高效的方案实施是关键,科学的绩效评估是保障。书中对4个环节分别作了介绍。其实,由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自己来进行市值管理实践,或者请顾问机构来帮助进行市值管理实践,其流程都应该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的市值管理实践大家都还在各自积累案例与经验过程中,并没有公认的权威机构,给出一套标准流程罢了。我们相信,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市值管理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市值管理的专业流程,会结合统计数据甚至数理模型及软件,使得市值管理的操作更科学更便利。
我们在《市值管理方略》一书中,预测了市值管理的趋势,即常态化与基金化。显然,常态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很多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已经把市值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并已开始以市值为导向进行企业的融资、投资与经营,进而扩展到以市值为导向开展公共关系。单方面的案例与完整的案例,大家都在实践积累过程中。但是,基金化的趋势,还有待观察,一方面原来的基金都以要么一级市场要么二级市场来体现特色,但市值管理基金其实是把一二级市场打通的,目的就是要以市值为导向,通过基金运作使得目标市值增加,这里可能有参与方认识上的困难,也即市场上还是偏好更加细分的基金,而不是综合型的市值管理基金。但是,市场分分合合,只要市值管理基金的效益明显大于单项的专业基金,按照经济学院常识,市值管理基金就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