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行紧急暂停二维码支付
在互联网巨头与银行业者共同推进移动支付创新时,中央人民银行周四下发文件紧急叫停了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以及虚拟信用卡,央行总行有关部门表示将对该类业务的合规性、安全性进行总体评估。
央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等文件称,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支付风险隐患;虚拟信用卡在客户身份识别、信息安全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而支付宝不久前宣布与7-11合作开展线下条码支付业务。中信银行也于日前与腾讯旗下微信支付和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分别推出了虚拟信用卡业务。
央行此举不仅对互联网企业推动O2O战略产生了影响,更为直接的是导致中信银行3月14日盘中股价大跌,一度接近跌停。
从央行的解释来看,条码(二维码)叫停的原因是相关技术和终端的安全标准不明确,“相关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但是,或许动了银联的奶酪才是根本原因。
传统的线下收单业务分成是银联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用户的消费通常会根据7:2:1的分成方式分别分给发卡银行、收单行(包括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银联。这就是说,任何一笔线下交易,对于银联来说都是“无本”的买卖,其中10%的分成必然进账。
对于虚拟信用卡,央行则指出其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监管机构此前对信用卡发放的要求是,在信用卡审批环节中,必须对申请人进行亲访、亲签和亲核,然而虚拟信用卡利用网络的便利,将线下转向了线上。虽然调低了信用卡额度上线,并且通过第三方保险公司降低风险,但从政策本身来看仍存在一定的瑕疵。
不过,对银联来说影响最大的是:一方面,其很难切入互联网公司、银行以及线下实体形成的O2O业务闭环;另一方面,此前银行线下发卡时,因为卡面上印有银联的标识,因此银联会因此得到一笔收益,而虚拟信用卡的发行则断了另一笔“财路”。
政府高层也在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今年两会期间,互联网金融甚至首次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外,央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潘功胜和副行长易纲等三位全国政协委员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出均表示鼓励互联网金融,不会取缔,而加强监管的政策信号。
用我们解读市值与市值管理的角度和方法看,央行竟然突然叫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到底是因为安全问题还是保护传统银行的既得利益呢?就安全问题本身,央行在叫停中明确表示“尚待进一步研究”。自己没有“研究”清楚就一刀切叫停,这是对创新的扼杀,是对守旧的保护,是对市场经济的亵渎。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已经就国企改革形成了共识,混合所有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写进了中央文件,这次国企改革的切入点是混合所有制,行业主要集中在竞争性领域。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资料,截至2013年12月末,国有企业资产(不含国有金融类企业,下同)总计911038.6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317872.1亿元,其中,央企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483178亿元与165658.6亿元,地方国企为427860.6亿元和152213.5亿元。
国企改革将将为资本市场提供多方面的投资机会。国资改革带来的并购重组、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做大做强将会广受市场关注。
首先,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1300家,在沪深300指数中权重比高达81%。证监会此前披露,国有上市公司的家数、市值分别占A股市场的41%和61%。国资改革将激活这批对资本市场有重要影响的国有上市公司。
中石化2月19日晚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一致通过《启动中国石化销售业务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的议案》。20日,中石化大幅高开7.49%,之后迅速涨停。
根据议案,董事会同意在对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负债进行审计、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同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社会和民营资本持股比例将根据市场情况确定,上限为30%。
其次,未上市国资的资产证券化能够为市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厦门市国资委主任林杰表示:到2020年使80%以上厦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形成国有资本引领带动,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共融共进的多种所有制混合经济发展新格局。广东也表示,要在2020年使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超过80%。
地方国资争先恐后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如按保守实现估算,至2015年末,全国地方国有资产证券化规模将比目前增长5.3万亿元,这个增加量相当于截至2013年底A股总市值的22.3%。
用我们解读市值与市值管理的角度和方法看,2014年国有企业改革大幕已经拉开,这对下一步的国企改革、并购重组和混合经营带来了很多机会,2014年要重点在并购重组、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等方面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前面的17期,我们围绕《市值管理方略》一书,介绍了我们定义的市值管理的概念与方法,特别是围绕两个不同的需求主体,即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展开了分类的便于理解与进一步讨论的这种话题,即市值管理的不同的解决方法,它们的适用性以及特殊的好处。应该说,通过前面共17期,历时4个多月的连续介绍,已经把市值管理是怎么一回事讲清楚了。现在开始的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在大家了解了市值管理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在当今中国资本市场背景下的重要现实意义之后,唯一应该不间断交流与讨论的,就是在市值管理交流、探讨与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即积累更多的,可供借鉴的案例。这种case by case的做法,将有助于市值管理的需求方与供给方,达到最大程度的共识,从而提高市值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市值管理需求主体的个性特征,以及对这些个性特征如何理解、认同与疏导、改变。通过市值管理的实践,我们相信即便是我们编著的《市值管理方略》一书,也没有把市值管理需求主体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性,提高到应有的程度。简而言之,这种个性特征,不任是上市公司还是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最终都可以找到和归纳为实际控制人或实际控制人团队的个性特征。因为市值管理进行与否?在多大的层面上进行?希望取得什么样的最终效果?这一系列问题的最终背书者是这个很小的群体,而他们的个性特征是作出什么样背书的关键。同样的市值管理供给方,同样的市值管理方案,在不同需求主体中实施情况是不同,现在知道,这缘于不同需求主体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进一步分析,来之于需求主体的经济文化背景,即他或其家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说得形象一点,即这个实际控制人最决定其个性特征的时候,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学校?所在地的政区级别?如果是军队的,他是什么军种?这些都是他们进行市值管理决策的文化基因。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华为的任正非与万科的王石,大家可以把他们归为军队企业家,军人的一些个性特征,很自然地成为他们的行为标签。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截至2014年2月,所有创业板379家上市公司的地域归属如下:广东80家、北京59家、江苏44家、浙江38家、上海30家,这些省份的上市公司已经占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的66.22%,可见地域集中度很高,与当前国内各省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重新能力相吻合。我们可以从比较集中产生上市公司的地域的实际控制人的个性特征,去分析他们在市值管理方面,能够走多元做多大?毕竟一个企业是否成为上市公司,在国内的资本市场实践中,还有许多非理性的非自我选择的因素,但是上市以后的市值管理应该是纯市场的引导以及个人的自觉选择的结果,这时其个性特征对决策的影响就大了,市值管理的供给方,一定要在这个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下一期,我们可以来交流一下,实际控制人的职业背景对其进行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市值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