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主营业务
市值管理
合作伙伴
融客资讯
联系我们
团队与服务
实例与解读
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股东
首页
>
团队与服务
融客微信公众账号(第二十二期)
一、市值数据与事件点评
1
、“政策市”特征明显
自3月21日大盘触底拉出长阳以来,至今已有15个交易日,其间虽有波折,但在七年大熊市之中,也算是一小波不错的多头行情了,且具有鲜明的“政策市”特征。本周四,随着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一篇演讲及当日午间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联交所联合推出 “沪港通”,股指出现大涨。
自A股市场诞生以来,就一直有着较为清晰的“政策市”烙痕。但是随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政策左右市场方向的效用已大打折扣。回顾上个月沪指跌到2000点附近时,管理层已经不断推出各种利好进行对冲,比如将 QFII持股比例由 20%提高至30%,推出优先股制度,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制度以及国六条等等,但是市场对此反应平淡。不过,证监会和上证所护盘意志坚定。本周,沪指已发力上行。
因此,近期管理层这只“看得见的手”不断挥出组合拳,可能并非意在制造一轮人造牛市,而是积极构筑防御工事,抵抗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危机及其共振。而最好的防御,其实就是进攻。实际上,早在3月22日,大众证券报和财信网就对当前市场背景和这一系列重大政策动向给予了密切关注,比如《八问新股发行》就对此进行了深度探讨,上周末又通过《政策底能否托起IPO重启》等深度报道再度进行剖析。
此外,即便是从技术上看,股指运行也依然受到长达5年的下降大三角形上轨压制,期盼一轮大牛市就此起步可能还只是一种奢望,政策底和估值底未必就是市场底。但是,从蓝筹与成长之激辨到上证所与深交所之暗争;从证监会完善市场机制到国务院部署资本市场顶层设计,再到李克强总理登高一呼,预计这轮政策行情就此戛然而止恐也非易事。
用我们市值管理的方法解读,市场自有其规律,目前很多市场人士也正在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在证券保证金余额不足6000亿元的存量资金博弈的市场里,只要大盘能稳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结构性行情就会不断展开。至于是短线投机还是长线投资,是博弈大盘蓝筹还是小盘成长,是跟随概念炒作还是战略布局企业价值,那要根据各人的性格偏好、对未来形势的判断、秉持的投资理念而有所差异了。
2、信托兑付危机后遗症
中国一季度房地产集合信托成立规模骤减近半。
来自中国信托行业网站用益信托网(Use Trust)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房地产集合信托成立规模下跌至507亿元,去年第四季度为997亿元。
年初发生的兴润置业贷款违约事件迅速引发了政府、银行、企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此外,中诚信托、华润信托等兑付危机令投资者愈发谨慎。这可能导致银行收紧房地产业贷款。银行系统和影子银行越来越关注风险敞口。
一旦金融机构拒绝提供信贷,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将承压。这可能迫使他们降价。如果很多楼盘价格下跌,市场购房积极性反而会下滑,因为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购房是出于投机目的,他们相信房价将上涨。这就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3月中旬,宁波房地产公司兴润置业因资金链断裂而资不抵债。根据宁波奉化市金融办的消息,兴润置业总计35亿债务中,其中,19家银行债务总额逾24亿。
除了银行贷款可能收紧,中国房地产企业还承受着巨大的融资成本压力。用益信托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房地产类集合信托平均年化收益率为9.69%。
2014年全年,房地产信托到期兑付规模为786亿元,其中1、4季度房地产到期规模基本持平,2、3季度为兑付高峰期,但到期规模相比2013年均有所下降。华尔街见闻曾整理过2014年违约风险最高的债券发行公司和信托产品,详细名单请参考《中国违约风险最高的债券发行公司和信托产品》。
用我们市值管理的方法解读,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十分复杂,信托公司对风险控制越来越严格,业务开展也变得谨慎。然而,房地产信托依赖的中国房地产业正出现不详征兆:来自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一年来首次双双下滑,销售面积同比下降0.1%,去年同期为增长17.3%;销售额下降3.7%,去年同期为增长26.3%。一些房地产信托产品有很高的违约风险。
二、市值管理见述与活动
这期我们来交流一下企业的转型对开展市值管理的影响。我们不知不觉从2013年用上微信开始,我们很多资讯都转到了手机上,人们开始慢慢离不开手机,而对桌面电脑的依赖也随之减弱了。这种变化使得很多商机依附于手机这样的载体,所谓移动互联网业务产生了,包括滴滴打车等。这种迅猛的变化,你静下来想一想,仿佛就发生在2013年的一年之中,于是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的市值迅速增长了,谁都不能小看像余额宝之类的传统金融的搅局者了,于是很多企业开始转型了,仿佛不这样做会被市场所淘汰,果真如此吗?
其实,根据数据统计,情况并不如此,即不是所有的转型企业都是能适应市场和提升市值的,眼面前的例子就是,一些做眼镜生产制造的企业,去转型看起来很赚钱、前景很好的光伏行业,结果输得连自己的企业都倒闭了,连今后重新起来的头寸都没有了;一些企业被资本市场的短期偏好冲昏头脑,转型生物医药,甚至研制疫苗等,结果公司市值好像过山车,最终企业受到重挫,跟进的股市投资者更是损失惨重;还有一些企业迷恋于互联网金融,根本不管自己是烟花企业的事实,转型小贷公司、股权投资公司等,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的结论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像雅戈尔一样转型,也不是转型成功的企业都可以简单复制,你有没有合拍的价量时空?
转型当然需要、升级也当然需要,但是就如我们在《市值管理方略》一书中说阐述的,一个公司的市值稳步增长,要靠宏观面的市场估值,即一个时期的市盈率,也即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另一个更重要的是企业产品与服务,以及这种不断适应市场的产品与服务带来的可观利润,只有这样,一家公司的市值增长才是在动态平衡下取得的,其长期性、稳定性才是可期的。国内很多企业的毛病就是,不具备什么高科技,却一定去赶时髦叫高新企业,甚至据此去搞点政府补贴;一些企业的研发经费与人才都不具备,却热衷于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奢求市值激升。我们真应该静一下,德国的企业与产品为什么是品质优良的象征?这需要从理念到实践的长期积累,前不久电视新闻里报道,德国企业生产出的机器人乒乓机,真的可以与世界冠军打平手,我们在惊呆的同时,应该想想这种研发的投入,这种在产品性能上的孜孜以求,我们做得到吗?我们这么浮躁,谁会把企业与产品做到极致?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所有的人都因为种种原因在玩投机取巧的事,企业如何会好?公司的市值如何能稳定增长?
一个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原因,就如同美国好不能全世界的人都到美国去一样,很简单的道理不要读歪了。所以,我们的观点是企业的转型当然需要,但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转型也要忌跟风,这样才能务实地做好市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