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媒体曝光称宜信在东北地区的房地产项目遭遇超8亿的损失。唐宁在随后致员工的信件中对此予以否认,并称宜信在东北地区仅有3个地产项目,总额2.64亿且运营良好。但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宜信究竟有多少地产坏账的争论排山倒海般袭来。
实际上,宜信在东北地区有没有房地产损失仅仅是其谜团的冰山一角。从宜信系的公司架构,到各地区业务的实际状况;从宜信同华创资本的关系,到中航信托与宜信的产品合作……资产规模超过500亿的宜信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迷盒。
值得玩味的是,P2P网贷是利用互联网解决间接融资中信息不对称、不公开的新融资模式。但宜信将绝大部分交易细节线下化,目前仅占宜信资产规模总量不足1%的宜人贷项目内容公开可查。不仅如此,不同于某些P2P网贷平台,宜信拒绝公开自己的具体交易规模和资产配置。由于没有上市也没有明确监管规定,宜信的不透明性其实超越了传统金融机构。这不禁令人质疑,宜信到底是P2P,还是让信息更加不对称的“反P2P”?
早在3月初,P2P网贷业内已有风传宜信的房地产项目有巨大损失,量级足以覆盖此前数年公司积累的利润,以至于宜信暂停了房地产相关的所有新审批。但唐宁否认并称宜信在地产PE领域的规模同高成长企业债比还很小,在数亿左右的水平,目前在诸如长沙等地房地产项目运转良好,新的项目也在正常进行。
但在不久前的致员工信件中,唐宁声称,宜信管理的500亿左右规模资产中,有13.1%配置在房地产相关领域,前后数字差距10倍以上。
但唐宁口中所提到的东北地区三个项目,均没有公开信息,宜信也拒绝说明更多内容。受年初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宜信在浙江地区的房地产项目也受到较大影响,部分项目已在寻找接盘方。对于这一消息,宜信方面截止发稿时也尚未给出回应。
用我们市值管理的方法解读,目前,国内P2P网贷的分类有几种。第一种是纯线上模式,代表是拍拍贷;第二种是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代表是有利网;第三种则是纯线下+债权转让模式,代表即是宜信。P2P的核心点应该是不能参与到借款和放款的交易行为中去。这种模式使宜信被认为是伪P2P。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监管层尚未对P2P平台发展线下业务有明确的规定,但其发展却一直被监管层密切关注。此前,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明确指出,互联网金融有两个底线不能碰: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是非法集资。同时他对P2P明确警示,P2P如果做成线下,脱离了平台操作功能之后,就会演变成资金池,成为影子银行。刘士余的讲话直指宜信模式。
2、证监会半夜鸡叫暴露出证券监管的不自信
截至4月19号12:20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预先披露情况
截至4月19号12:20中小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预先披露情况
截至4月19号12:20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预先披露情况
以“半夜鸡叫”的方式重启IPO,一方面,这种方式伤害了普通投资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监管部门的公信力。
证监会从18日深夜到19日紧急开闸IPO(首次公开募股)预披露,截至19日凌晨00:20,已有28家企业预披露。这意味着将正式受理IPO材料申报,而证监会宣称“因企业集中发年报而自然停止”的IPO进程,也在一种“半夜鸡叫”式的不够自然的情形中重启。
之所以说不自然,是因为市场有两个想不到。其一,就在4月16日市场关于IPO开闸的传闻再起,并引发股市在2100点附近的多空大战时,证监会还在第一时间作出正式回应,表示因在审企业需要补充最新的年度财务审计报告等,目前尚没有召开首发企业的发审会,相关工作进展略晚于前期预计的工作进程。其二,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仍未正式出台,市场预期创业板排队企业不在预披露的范围之内,而事实上已有8家预披露。
当然,市场的想得到或想不到不是IPO重启时间的标准。客观看,由于IPO信息披露已逐渐取代盈利指标成为IPO监管的重点,需经过预披露、反馈会等一系列程序后才能进入发审会阶段,就此而言,开闸IPO预披露与证监会16日宣称的“相关工作进展略晚于前期预计”并无矛盾,换个角度看,还可以视作预披露即将开闸的暗示。而已在创业板排队的企业是否应当预披露,也未必要以新发行管理办法出台的时间为标准。就此而言,不能说IPO预披露的紧急开闸如同突然袭击。
但从效果来看,以“半夜鸡叫”的方式重启IPO,对于股市制度环境的建设绝非有益。一方面,这种方式伤害了普通投资者的知情权。在股市仍处于低迷之时,IPO重启可能带来的抽血效应,还可能直接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不利于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当事实证明了此前关于IPO重启的传闻之时,证监会16日含糊其辞的“辟谣”如何解释?如果监管部门失掉了信息甄别的权威性,那么市场只能让鱼龙混杂的信息控制,从而增加非理性波动的风险。
用我们市值管理的方法解读,即使“半夜鸡叫”的运作方式是出于防止不当寻租和市场过分动荡的考量,其付出的代价也过于高昂。事实上,不能内外统一、全面、全方位地进行信息披露,只会导致不当寻租甚至违法违规事件的增加。毕竟,在资本市场,信息既是权力也是财富。“半夜鸡叫”的方式,突出的是权力感而非对市场的应有尊重。此前证监会“半夜鸡叫”出台重大决策的方式,就已引发诸多不满,投资者不乏切肤之痛。在改革IPO程序,强调信息预披露的重要性之时,证监会能不能也更新一下自己的信息披露方式?这样看来,我们离注册制还非常遥远。
二、市值管理见述与活动
这期我们来交流分析一下,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作为市值管理的最终需求者,他是如何发出正确的信息并找到正确的服务提供商,而服务提供商又是如何正确的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产生影响,最终有效开展市值管理的?
尽管不经意间,我们进入了微信时代,但是要有效聚焦有价值的信息,并在专业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精准的判断,找到合适的市值管理服务提供商,仍然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我们来假设一下,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如果是国有股的代表,从实际的案例来说,他们的接触外界的聚到与冲动是比较弱的,他们更多的是依赖于系统内上级部门的指示或文件来推进所谓的市值管理的,那么他们的需求是弱的,而适合他们的服务提供商往往也必须是国有的金融服务机构,而后者至今没有也不会有一个部门来对应这种需求,因为这种需求是综合的,更多的不是需要牌照服务而是需要更有价值的整合,谁能简单地做有效地整合呢?这种服务提供商的资源是奇缺的,所以久之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更多地会组织内部的人力来开展,他们虽然也学习着,也知道专业外包是方向,但是由于制度原因,他们并不相信民间的服务提供商。所以,这些董事长身边的人,也明白这一点,尽管市值管理对他们很重要,但如果董事长的工作重点最近不在这里,有什么必要自己去瞎起劲呢?同样,民间服务提供商也很难打进这个庞大的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圈,很多事的语境还不对呢,尽管大家都用同一牌子的手机。民间的服务提供商只能做免费咨询,其他好像什么都做不了。
再假设一下,上市公司是民营的,实际控制人基本上又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样事情会好办许多。然而,实际控制人的接触渠道还是非常有限的,他可以由自己接触外界的市值管理服务提供商,也可以让董秘和管理团队的人去接触,但最终决策还是他,由于现在市场上并不存在公认的著名的市值管理服务提供商,所以他会在交流选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因为市值管理本身就是2008年后才正式有的事,这类服务提供商需要静得下心来的积累,这种高难度的又要积累的事,在各行各业这么浮躁的当下,民间会有多少家这样的机构呢?所以,现在的状况是,民营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尽管很想开展市值管理,甚至已经招聘人员开展市值管理业务,但是在选择外界的服务提供商方面,并无良好的渠道。而民间的服务提供商也没有很好的渠道,向民营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传递最有效的信息,进而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国有金融服务机构,知道市值管理是个庞大的业务,实际控制人又是开展这类业务最关键的人,但由于他们均由基础部门与网点各自开展此类业务,这类业务要求高、期限长,他们不具有优势,好像如今的餐饮业谁还会相信国有的做得比民营的好?你还找得出几家国有的著名的餐馆?
在如何更有效地联系与影响民营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方面,民间的市值管理服务提供商,还有许多路要走,比如建立有效的渠道,比如建立自己的品牌,虽然现在是微信时代,也许在某个场合随意碰到的就是实际控制人,就是民间市值管理服务提供商,但是换一种场合也许孜孜以求而不得,这是市值管理的供需双方都要共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