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主营业务
市值管理
合作伙伴
融客资讯
联系我们
团队与服务
实例与解读
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股东
首页
>
团队与服务
融客微信公众账号(第二十六期)
一、市值数据与事件点评
1.镍价大涨创新高,华泽钴镍(000693)三涨停
从1月9日的低点13334美元开始,LME镍价格一路高歌猛涨,昨日最高攀上了19786美元,累计最大涨幅超48%。受此影响,镍业股双雄——吉恩镍业和华泽钴镍昨日也双双涨停,前者创下近三年新高,后者则刷新了上市新高。
今年年初的时候,印尼政府收紧镍矿石出口禁令,这是推高镍价近半年水涨船高的主因。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红土镍矿出口国,镍出口大约占据全球总的供应量的五分之一。我国的镍资源紧缺,99%的镍需要进口,但又是用镍大国,所以极其依赖印尼和菲律宾两国的镍进口。印尼的红土镍矿一直是我国镍生铁冶炼的主要原料。所以印尼的禁令短期之内不会放手,相当于我国六成的中小镍企无米下锅。
短期来看,俄罗斯和乌克兰间的政治动乱也引发了市场对镍价格的担忧,该地区镍产量仅次于印尼,排全球第二,如果说西方要制裁俄罗斯,这也对俄罗斯的镍出口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国内的消息面上,国内最大镍生产厂商金川集团调整电解镍(大板)出厂价至124000元/吨,桶装小块调整至125200元/吨,上调幅度均为2700元/吨,即2.16%左右。4月底的一个机构研讨会上,国内最大的镍仓库(中储镍仓库)负责人表示,镍价上涨的背后是有大财团在市场上购镍。据了解,目前浙江等地出现了民间囤镍的现象。
种种迹象,使镍价不断攀升,在金属市场整体弱势的情况下,成为全球大宗商品的耀眼明星。受镍价持续上扬的影响,吉恩镍业和华泽钴镍也在今年来的弱市之中受资金热炒,股价逆势而上,涨势如脱缰野马。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国内企业已预期到印尼原矿出口禁止政策,因此储备了较多库存。但随着原材料存货逐步消化,加上贸易商的推动,国内镍价也持续攀升。生意社数据显示,5月8日金川集团电解镍板、电解镍块价格集体上调每吨3000元,最新出厂价为131300元/吨、132500元/吨,今年3月以来累计涨幅逾30%。机构预计,印尼总统将于7月9日选举,短期内松动原矿出口的可能性较小,由于供给减少带来的镍产业景气度提升,有望继续维持。
用我们市值管理的方法解读,供求关系以及国际形势是影响镍价格的重要因素,镍金属主要用于电镀行业以及制作各种合金,其成品用途包括白炽灯、精密透镜框等加工方面。当前,短缺的供给以及持续的需求,外加动乱的乌克兰局势,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短期内镍价继续维持上涨的概率较大。因而,在市场没有系统性机会的低迷期,投资者可重点关注近期的热点题材,抓住有强势背景的个股,不过,要控制好仓位和风险。
2.“老鼠仓”层出不穷,证监会稽查风暴升级
在资本市场这片肥沃的土地中,波云诡谲的股价背后面自然少不了硕鼠的踪影。如今,证监会对于A股市场“老鼠仓”案件的稽查风暴已愈演愈烈,不少机构员工已纷纷落网。
近期证监会对一些资产管理行业相关人员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件进行了查处,并通报了三起涉嫌“老鼠仓”案件,涉案近7亿。初步查明,光大保德信红利基金经理钱某涉及买入金额1.03亿元,获利160余万元。嘉实基金、上投摩根基金经理欧某涉及交易金额1.06亿元,账面获利260万元。平安资管张某某涉及交易金额达4.87亿元,获利1500余万元。
为何如此多基金经理不惜铤而走险去搞老鼠仓呢?一方面,此前我国法律严格禁止基金从业人员炒股,一旦基金经理私下炒股则难免与公司股票池重合,不可避免涉嫌老鼠仓。另一方面,则印证了股票投资“买卖虽易,获利不易”的残酷现实,因此一些基金经理才想到老鼠仓这条捷径。
随着越来越多“老鼠仓”的曝光,涉及的基金产品越来越广,基民损失该如何界定?谁来补偿?据了解,迄今为止,因“老鼠仓”蒙受损失的基民索赔,尚无成功维权案例。相关人士指出,应当尽快设立“老鼠仓”民事赔偿诉讼机制,为权益受损的投资者挽回损失。
与此同时,针对资产管理行业人员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件多发频发的状况,一方面,监管部门将完善相关制度要求,加强对公司的日常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在查处个人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件时,监管部门将核查相关公司是否存在内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确实存在问题的,将根据情节轻重对公司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采取适当监管措施,建立对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行为的综合防控机制,坚决遏制资产管理行业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行为的发生。
用我们市值管理的方法解读,这种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大大挫伤了投资者的热情和信心。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跟当前市场的持续低迷有关,场外增量资金的介入短缺,市场一时难以有很强的“赚钱效应”。除去监管制度的漏洞以及基金经理的职业素养问题,投资者在选择基金这类他人代为理财的产品时,要认清其中潜在的风险,更要严格核查其过往记录和诚信评级,尽量去投资那些诚信度较高的而非收益率最高的基金产品,实时关注产品动态,最大限度地确保自身财产安全,降低投资风险。
二、市值管理见述与活动
(文章连载)市值管理——要问术更要问道
(三)
2014年3月中国证监会呼吁上市公司重视市值管理,希望对自己公司有信心,并且有能力的上市公司,在市场低迷时,通过回购股份来维护公司市值。其实,这只是众多手段之一。
有了市值管理的道,市值管理的术就是一种道的实现手段,我们在《市值管理方略》一书给出的方法是:在资本市场与外部因素及变量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其具体的方法是上市公司作为需求主体的投资者关系维护类市值管理、再融资类市值管理、股权激励类市值管理、并购重组类市值管理;上市公司大市值股东作为需求主体的市值维护类市值管理、股权融资类市值管理、大宗减持类市值管理、多股权类市值管理、战略投资类市值管理。
市值=股价*股数,市值=市盈率*净利润,这两个公式表明了市值及其影响市值的最主要因素,就市值管理本身,我们更看重后一个公式。
根据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根据公开统计数据,在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实践中,再融资类市值管理与并购重组类市值管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2013年并购重组金额6066.45亿,2014年截至4月15日前并购重组金额2474.92亿)特别是2013年开始移动互联网业的并购活动非常活跃,一些上市公司并购手机游戏、网络支付等企业,因为这些子行业正好符合资本市场的偏好而倍受青睐,比较突出的例子是中青宝和掌趣科技等,一时间市值提振迅速。而再融资类市值管理,因为近年来股市不振,定向增发成为主流,一年的定增金额根据统计是要超过IPO的融资金额的,也算为IPO暂停时的市场通过定增增加了增量资金,(2013年再融资4016亿,2014年截至4月15日再融资2135亿)。相比,投资者关系维护类市值管理、股权激励类市值管理运用得比较一般,投资者关系维护类市值管理还主要局限于危机公关等,股权激励类市值管理因为股权激励的行权方式不同,又由于股市的低迷与上市公司的资本属性不同等,近年来主要局限于业绩股票的激励方式。但是,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上市公司往往会沉湎于市值管理的术,为用而用,并不去与市值管理的道,市值管理的目的靠拢,比如对并购重组可以迅速做大市值的痴迷,一些烟花经营类的上市公司去转型互联网金融等,一些主营业绩很差的企业去并购手游公司等。市场还是会逐渐理性的,就如上海国资整合、文化传媒整合概念的上市公司股票,因为没有实质性的利好,复牌后双双跌停的案例就在眼前,比如600637,600832。而在融资类的市值管理中,也有为融资而融资的现象,也不去比较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的优劣,也不去分析融资成本对企业及公司市值可能产生的影响,更不去作长远的规划考量,随着市场一个时期的主流去做保底性的大股东承诺安排,才勉强通过定增,但是由于定增时机的选择、定增价的确定都存在着值得推敲的地方,因此市场一低迷,一年后解禁时套牢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上市公司股东的市值管理中,近年来股权融资类市值管理、大宗减持类市值管理都发展迅速,在实体经济资金面偏紧的背景下,股权融资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企业资金面紧张的作用,各种金融工具还给股权融资者带来了降低融资成本的可能,比如从信托型的股权质押融资到券商型的约定式回购融资等。(2013年股权质押融资884.1893亿股,2014年截至4月15日275.7805亿股)而大宗交易更是呈现股权并购的一个重要通道的趋势,很多QFII资金通过大宗交易机构席位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大举买进,也给股东通过大宗减持套现提供了可能。(2013年大宗减持2584亿,2014年截至4月15日大宗减持722亿)但是,一些工具也有被过分运用的迹象,特别是在市值维护类的市值管理中,一些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在市场的诱惑下,经常提出不切实际的需求,比如短期对把股价提高到什么价位,把股权市值提高到什么水平,市场上的一些机构不去做行业、个股的比较研究,只相信有筹码有资金就能做股价的敢死队逻辑,去迎合这种所谓的需求,通过一些灰色的手段去运作,可是行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股价与市值短期或许是有变化,可还没到达需求方的理想位置时,已经开始深幅回调,这种不理性的所谓的市值维护,结果参与者都是输家。而多股权类的市值管理,也多出现在一股独大的民营集团中,在初期的运用中尝到了甜头,有实业向多元化投资公司转向和无心做实业的迹象,做高股价套现迹象明显,不要说从总体上看不利于我们国家的实体经济与就业,就公司本身而言,更是对中小股东的不负责。不是每个公司的转型都这么顺利,它需要决策者的时间、精力和专业人员储备,从历史经验看,360行都能做成的公司几乎是没有的。近期新华社有文章惊呼:股东去哪儿了?就是针对一些公司股东数量持续减少而生的感叹。
如此看来,市值管理的术存在被滥用的现象。一些打着市值管理服务旗号的机构,可能根本就没有在做所谓的市值管理。大家都追求短期的脉冲式的市值增长,没有耐心做好产品与服务,如此的术其实与市值管理的道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