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客微信公众账号(第三十二期)
一、市值事件与数据解读
1. IPO新体制下新股申购开闸,短线市场遭遇流动性危机
周四沪深股指暴跌,创业板指亦大幅下挫,近期首次出现两市跌停板数量超过涨停板的情况。前期大家都恐慌世界杯魔咒,但A股却在世界杯开幕后上涨两交易日,虽然目前已经大幅回落,但A股精彩的诱多动作,实在叫人拍案叫绝。
本周市场大幅下挫的原因很多,除了周三和周四上海质押式国债逆回购市场各期限品种利率飙涨以及空军司令带头增仓期指等之外,周三4新股打响了第二轮IPO启动的第一枪,在新股不败的传统思维模式下,逾3000亿元资金备战打新,近日卖出股票的投资者相对较多,给股指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时隔4个月之后,IPO再度开闸,基金、散户各路资金云集,纷纷“磨刀霍霍”向新股。而本次新股发行之所以受到市场的热烈关注,除了与上次发行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之外,相比2013年底的上一批新股,这批新股估值定价继续下沉,市盈率相比行业内已上市公司都要低。4只新股中有3只市盈率在20倍以下:联明股份为13.43倍,飞天诚信为16.57倍,龙大肉食为19.58倍。仅雪浪环境市盈率在20倍以上,为22.17倍。
另外,此次发行的4只新股网上网下双双获资金热捧,并因网上投资者初步认购倍数超过150倍,纷纷实施了50%比例的股份回拨。而且,四只新股网下中签率全部低于网上发行的中签率,出现倒挂现象。联明股份(603006.SH)有效申购的获配比例更是刷新了A股最低。其中,联明股份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为86.66万户,有效申购股数为41.23亿股,初步认购倍数为515.41倍,冻结资金409.44亿元,经回拨后的网上中签率0.4365%,是网下中签率的5.4倍。
用我们市值管理的方法解读,A股市场热衷于打新,新股的发行价市盈率较低,分流二级市场资金已成定局。然而,在宏观经济处于下行状态,由于市值配售的原因,存量股票的市值或有波动,将有可能导致打新股的整体收益未必为正,因而炒作新股仍有潜在风险。较低市盈率的新股上市,也会拖累前期热炒的次新股,股价大幅下挫可能性极大,理应回避。IPO重启导致大量资金被冻结,市场炒作热度消退,石墨烯等题材股全线回落。沪指注定将再次考验2000点支撑,建议投资者重视风险为主,观望资金流向,回避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市场。
2. 央行叫停平安银行ABS,监管机构间角力阻碍金融创新发展
平安银行的首只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ABS),“1号小额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路途可谓一波三折。6月15日,上交所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分别发布公告称,平安银行“1号小额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将登陆上交所。第二日,消息称,央行发声叫停这一产品,一时间在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央行此次叫停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理由是,这个项目没有经过央行的审批手续,央行事先对此事毫不知情。
事实上,我国正逐步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资产证券化进展相当缓慢或者停滞不前。此次央行迅速叫停平安银行的ABS并不仅是因为其事先没有通知央行,而是背后监管机构之间的角力,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中国债券市场的深层次体制问题。
平安银行这次将“小额消费贷款”信贷打包转让,迈出了资产证券化的第一步,可以视为弥补了中国金融市场工具和产品的一大短板。因为信贷如果不能证券化交易对于金融机构的资产的流动性是十分不利的也使投资者少了一个投资渠道,这不利于盘活社会存量资金。
央行紧急叫停平安银行的ABS,表面上是平安银行没有向央行报备,实际上,资产证券化虽然已经呼之欲出,而我们的监管层协调和准备却还不够充分,再加上平安银行这次拿出的ABS在交易所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发行,而央行为了保护个人投资者的利益,防控不必要的金融风险,于是以没有经过审批手续为由进行叫停。
6月17日晚间,央行正面回应此次叫停事件:“人民银行支持平安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有关登记托管工作应按照主管部门之前业已商定的模式进行,以保护投资者利益。” 央行金融市场司已经致函平安银行,要求在6月30日前完成平安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
用我们市值管理的方法解读,金融市场关键在于资金或资产的不断流动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资产证券化恰能为各种优质资产提高流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的内在价值,达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然而,我国在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之上仍将困难重重,此次平安银行ABS被叫停也正表明市场的监管体制仍不完善,监管机构间的协调难以短时间促成。今年以来,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A股市场长期维持低位震荡,当前也正处于大量信贷到期、信用风险高危时期,投资者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要审慎看待,对于信贷中涉及的标的资产的质量等问题应该有深入的了解,尽量避免去投资带有“刚性兑付”的信贷产品,用理性的眼光来降低投资中造成不必要损失的可能性。
二、市值管理见述与活动
市值管理最佳的见效时间是两年
几年下来,市值以及市值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不用赘述,从不同资本属性的需求主体以及实际控制人,到拥有市值的资本市场的各类投资者,到各级政府部门战略与监管机构,大家都已经明明白白。既然有此共识,市值管理的最终目标,大家也已经基本相同,即做大做强市值。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做?有没有一套行使有效的方法?目前看,实践中是五花八门的。很多服务机构会因为要完成业务,很自然地选择把市值管理的目标时点化,即在某个时点让委托方的市值最大化(相比期初市值)及市值效用最大化(相比期初市值),却不去管之后的情况了。这样做对吗?
我们知道,市值=股价×股数,一个公司的股数在一个时点上是相对稳定的,比如某某上市公司的股数,在2014年5月30日一般情况下是个恒量(不考虑这个时点发生的除权、回购等导致股数发生变化的事件,事实上即便股数发生变化,会公告在前。)而股价只要是交易日,就会波动甚至剧烈的波动,这已经是所有熟悉资本市场的人的常识。于是,人们会不自觉地去管理股价,因为它直观,甚至把它作为市值管理的全部。可以我们知道,股市不可测,股价不可测,也几乎是常识,导致股价变化的因素很多,今天股价如此,下个月的今天的股价是高是低?也就是说主动管理股价的目的也许只有一个,希望它上涨,可是结果下跌的概率同样很大。于是,小市值的公司3年5年甚至10年后还是小市值的公司,江苏南通、江阴等上市公司众多的地方这种现象比较严重,可以这样说,就是不重视市值管理,或者只重视主动管理股价的市值管理的结果。更多的情况时,只重视了股价管理的时点效用,比如从15元的股价涨到35元时点时的效用,包括面对银行等机构礼遇以及大股东套现的便利,但是股价有涨有跌,35元又在短期回到10元的情况也不缺案例。于是,实践中大家为了追求市值管理的时点效用,供需双方都不会去针对时期(比如2年)去进行市值管理,都太急功近利了,于是太多的案例表明许多市值管理仅仅是增加了时点效用,对它整个的市值增长并无帮助。
为什么觉得两年是市值管理的最佳见效时间?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行业如此,公司也一样,从行业景气度的变化,到公司一个产品的被市场接受,都需要时间。如此看,宝钢为维护股价而做的回购股份的动作,在行业景气不佳时的效果极其有限;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偏好变化放长一点时间去看,会减少我们很多无谓的管理动作,从本质上讲对市值的增长反而有好处。做过股票交易的人知道,很多时候没有方法的随机漫步式的多动,于最终的结果反而无益。
所以,我们提倡并践行有系统方法的有时间长度的理性的市值管理,尽管目的也是做大做强市值。